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2日。记得以前只叫文化遗产日,年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这可能是与世界接轨吧。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名录里收录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谈起文化遗产,宿州人马上会想起小山口和古台寺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想起涉故台、蕲县古城、虞姬墓等秦汉时期的历史遗存;想起花石纲、埇桥码头等与隋唐大运河相关的古代遗迹,想起泗州戏、梆子戏、坠子戏、花鼓戏、埇桥马戏、砀山唢呐等国家级非遗……可圈可点的还有很多。
民间艺术馆-戏曲艺术
然而,提起自然遗产,大家会面面相觑。宿州不临名山大川,也不近江河湖海,只是居于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之中,似乎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其实,平原也有平原的优势、平原也有平原的魅力。平原虽没有崇山峻岭的叠嶂起伏、飞流直下的气象万千,但有着广阔无垠、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和厚德载物、厚积薄发的亿年沉淀!我国古代有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就以平原为名、字。屈原在《离骚》中叙了述父亲为自己起名的过程:“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也即是平,灵均也即是原。
让我们追溯一下宿州的起源。公元年开始,隋修通济渠、永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将南北贯通、融为一体。通济渠上的埇桥,因水陆交通节点的区位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商贾云集、九州通衢的汴水咽喉。公元年,为保漕运,唐设宿州,辖符离、蕲县、虹县。宿州,因运河而生,跨运河而建,随运河而兴。那么,隋唐大运河为什么要经过宿地呢?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诗中写到:“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宿州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唐代残碑,碑文里记载了蕲县四界和埇桥至周边运河城市的大致距离:“西去东京(洛阳)九百六十里”“东南去广陵郡(扬州)七百口口口”。以上记载表明了埇桥处于连接唐朝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一千余里的汴水的中段位置。通济渠经过宿地绝非偶然。宿州作为因交通而兴起的城市,随大运河的开通运行而设立、发展、繁荣,有一定的历史必然。让我们来梳理、概括一下溯源关系,宿州源于埇桥,埇桥源于通济渠,通济渠的开挖得益于千里平原。所以说,是大平原孕育了宿州城。
蕲县界碑拓片
宿州平原还成就了两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个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个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唐代诗人白居易青少年时代曾寓居符离。十一岁时其父白季庚在徐州做官,将家迁至符离。濉河南岸符离县毓村东菜园有东林草堂,白居易在此居住了22年。16岁时,他以符离大地为背景,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公元年,白居易携此诗赴长安拜谒顾况。顾况听到白居易的名字笑道:“长安百货贵,居之不易”,当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赋得古原草送别》使得白居易名扬天下。应该说,白居易的成名作就诞生在宿州平原上。符离古原的野火,宿州大地的春风,伴随着白居易走上了大唐王朝的诗坛。后来,白居易成为和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白居易雕塑
赛珍珠,美国弗吉尼亚人。年随丈夫布克来到宿县,曾在启秀女子学校任教。布克先生是教会农艺师,在宿县农村传播农业技术。赛珍珠在宿城生活了五年,她以宿州农村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大地》。《大地》三部曲的第一部就是记述20世纪初期宿县农村现实生活的历史史诗。年,《大地》获普利策小说奖。年,根据《大地》改编的电影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年,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大地》的英文原名为《TheGoodEarth》,直译应为“美丽的土地”。从中可以看出,赛珍珠对宿州平原的眷恋,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勤劳朴实、生生不息的奋斗故事情有独钟。宿县这片神奇的“大地”,成就了第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并使之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文学家。
赛珍珠
新成立以后,宿县地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组织上百万民工兴修水利,改天换地。特别是年到年的新汴河水利工程,彻底地改变了宿县地区的水文环境,消除了水患,充分发挥了平原的优越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宿州又处在连接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交通大动脉——京沪高铁的中段,从宿州出发乘高铁去北京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去上海两个多小时车程。年12月3日,京沪高铁试车,在宿州段跑出了每小时.1公里最高时速,人称“宿州速度”。为什么会在宿州段测试最高时速?显然是因为这一段高铁又平又直,彰显了大平原的交通优势。如今的宿州平原,阡陌纵横,南北交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的平原宿州,云都初建、乡村振兴、百姓安居、城市文明。宿州,成为真真正正的心灵归宿、幸福之州!
新汴河
谈古论今、东拉西扯、林林总总、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无非是想阐述一个观点:广袤无垠、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大平原是上天赐予我们宿州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
获取更多消息
作者/来源: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