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淮北市人民政府公布了
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濉溪古城商户“濉溪皮影戏”
“濉溪银饰制作技艺”、“淮北壮馍”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众的集体记忆,对构建地域文化认同、增进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意义重大。
皮影戏(Shadow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濉溪银饰内敛、含蓄、灵动,多年来,银匠们将对生活的写照和未来的美好期盼融入其中,成为了淮北人守望故乡、传承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许多“匠人”将濉溪银饰制作技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制作出了许多既寓意传统文化又不失现代审美的濉溪银饰。
明清时期,濉溪口人口集中、舟车会聚,南来北往的客商以及濉溪本地要出去闯世界的人们,在过去那个靠力气打拼天下的岁月里,随身携带的干粮,就很要紧了。
濉溪县主产小麦,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便产生了大卷这种面食,但以前当地居民外出劳作时间较久,起初的大卷时间久了容易霉变,且不便携带,后来当地人通过硬化处理解决了上述问题,壮馍就此诞生。
壮馍,顾名思义,壮馍,壮者也。壮馍是干粮中的巨无霸,其“味”之香、其“劲”之足,非亲口品尝,难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而且香在口里,美在心里。
濉溪古城传统非遗文化遍布在街头巷尾,是目前淮北地区非遗传承人最为密集的地方。濉溪古城通过媒体宣传、古城研学、线下体验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
濉溪古城持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为大众提供了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的途径,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再是非遗保护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享用者和传承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