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挖掘安徽法治资源,创作出一批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成果,特别是前不久安徽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工作举措》(以下简称《工作举措》),其中提出要着力打造“徽风皖韵”法治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
加强阵地建设展现法治风光
六安地处大别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留存有大量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同时作为司法鼻祖皋陶故里,六安又是司法文化、法治文明的发祥地,积聚了深厚的法治文化内涵和底蕴。近年来,该市把借力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发掘和传承红色文化中的法治基因作为重点普法项目,全力推进“红色教育+法治宣传”融合发展,以独山革命法庭旧址为中心辐射独山镇,以金寨红军广场为法治宣传集群阵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法治文化阵地,用革命故事、名人名言、法治漫画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浓浓“法”味。致力于传承皋陶法治文化,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皋陶文化传播推广相结合,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法治文化新阵地应运而起,全市建成处法治公园(广场)、处村居法治宣传阵地,命名30个法治泥塑馆等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长廊等文化阵地遍布城乡、连点成线。
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档升级是《工作举措》的重要方面。安徽鼓励各地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革命旧址、红色文化名人故居等地,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到年,全省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公园(广场),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个普法大讲堂,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随时可以领略“法治风光”。
创作文化作品注入法治趣味
俏皮可爱的“扬子”给“竹娃”送去民法典,慈祥的“宣爷爷”手持宣笔,写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些都是收录在“宣城普法一家人”表情包里的动态表情。
记者了解到,“宣城普法一家人”是宣城市司法局、宁国市司法局以本地最具代表性的扬子鳄、元竹为原型创作的“法治萌宝”,每个“萌宝”都有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特色,以他们的形象又设计了32个动态表情,既包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常用表情,又融入了“八五”普法规划、谁执法谁普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法治家庭等特色表情,把“法治萌宝”打造成为传递法治文化的“可爱使者”。
《工作举措》要求充分挖掘历史遗迹、典故中的法治文化精华,鼓励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法治文化精品,并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作品。安徽各地早已行动并按要求不断创新,亳州市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巡讲、巡展、巡演“三巡”活动,根据发生在身边的法治故事,改编成融入当地特色的漫画小品、相声快板等作品,目前全市举办活动余场(次),受教育观众余万人次。芜湖市南陵县深挖三国名将周瑜、黄盖、周泰曾任春谷长的历史,利用这些名将在治军、治乱、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法治建树,打造周郎法治文化品牌,推出一批包括微电影、微动漫在内的“周郎”法治作品。
善用典故文化汲取法治力量
清道光年间开封知府、朝列大夫胡文照的故居坐落在黄山市黟县西递镇景区中心。该故居门额处有胡文照亲笔题下的“作退一步想”五个大字,正屋墙角被削去三分、阁楼临街也后退一步,不仅为路人挑担、推车行了方便,也传递出待人处事、和睦邻里之道。
如今,这一流传百年的智慧被融入乡村治理之中。黟县吸取其中典故、理念,建成了“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总结提炼出“听、理、劝、借、让、和”六字调解法,借古喻今,唤起当事人礼让之心,寻求利益平衡点,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因效果显著,黄山市已有40多个乡镇综治中心建设了“作退一步想”工作室,让古人智慧为今人灵活善用,形成人人讲谦让、事事重和谐的良好风尚。
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古镇,星落分布着十几家茶馆。从古至今,临涣人一直流传着饮茶习惯,古时候打官司不去衙门上茶馆,如今遇到了烦心事,依然喜欢到茶馆去评评理。淮北市从“茶文化”中汲取“法治元素”,打造了茶馆“百姓说事点”,孕育出“一杯茶调解法”,在推杯换盏中解开群众心结。
记者了解到,“百姓说事点”是淮北市司法局推进基层治理形式创新,有效延伸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末梢”。截至去年12月,全市结合不同地域特色与工作实际,已建成余个“百姓说事点”,并不断强化“百姓说事点”制度建设,规范信息员工作内容,确保信息能够发现得了、收集得到、处理得好、上报得准,让更多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随着《工作举措》的深入贯彻,安徽各地正在推动传统文化,根据时代精神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丨法治日报
记者丨范天娇
编辑丨操可
司法部出品
欢迎投稿到邮箱sfblwtg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