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从小在皖北长大的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每到夏天的雨季时,时不时就会听到“开闸放水”的消息,此后没多久,自己家周边的许多耕地都会被洪水所淹没,看到大量的良田消失、人们流离失所、被迫迁居的景象,实在是痛心不已。从我记事时候起,安徽每隔几年就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泄洪,因此安徽也被称为我国“默认”的泄洪地。要解释安徽为何被称为泄洪地,这得从安徽省的水系分布和地形谈起。

从水系分布上看,安徽省共有三大水系,分别是淮河水系、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分别位于省内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这里重点说一下淮河和长江水系。淮河水系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西向东流经安徽省,从安徽和江苏交界的洪山头流出省境,省域内总长度有公里,流域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河岸两侧有众多支流汇入,比较有名的有洪河、颍河、涡河、濉河、淠河、淝河等,河两岸也分布着许多湖泊,比如八里湖、沱湖、西湖、高邮湖、天井湖等。淮河在安徽省境内的径流量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在雨量大的年份,其汛期径流量可以占到年度总量的60-70%。

长江安徽段处于长江流域的下游,从湖北、安徽两省交界的段窑入境,从安徽、江苏两省交界的驷马河口出境,省域内总长度有公里,流域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沿江分布着众多湖泊,比如大官湖、武昌湖、黄陂湖、巢湖、丹阳湖、固城湖等,省域内长江的主要支流有皖河、华阳河、裕溪河、龙泉河、顺安河、青弋江等。长江流域的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主要也受到了降雨量的影响。在一年中有两个时段,即4-5月份因高山融水形成的春汛,还有一个是7-8月份由降雨量大带来的夏汛。据安徽大通水文站多年监测的数据来看,每年的8月份前后,长江一般都会迎来一次比较明显的水位上涨,测得的平均径流量达到6.1万立方米每秒。

从地形上来看,淮河干流的北部为面积广阔的冲积平原,南部南岸则山岗林立,分布着众多低山和丘陵,从安徽入境处到出境处的区段,整体上呈现的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地形变化特征。除了上游来水之外,从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桐柏山区等汇入的河水和地表径流,成为淮河安徽段的重要水源补给。这些补水当到达淮河干流安徽段以后,由于地形变得相对十分平坦,地势高差变化不明显,在多公里的河段高差仅从最高40米降至10米左右,水的流速变得越来越缓慢,从而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和改道非常普遍,久而久之河道的落差会越来越小,形成更大范围的冲积湖泊和冲积平原,容易产生滞洪问题。

因此,安徽境内的淮河两岸,设立了蒙洼、上六坊堤、下六坊堤、邱家湖、南润段、姜唐湖等多个泄洪区,在必要时通过挖开或者炸开堤坝进行泄洪,以减轻淮河干流水位不断上涨的压力。就在昨天,王家坝又实施了开闸放水,将淮河洪水引至蒙洼蓄洪区。

从长江流域流经安徽的区域地形来看,也基本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状态,西部从大别山区开始,一直向东到洪泽湖南端,这里形成了天然的长江和淮河分水岭,其中巢湖区域是一个类似盆地中央的聚水区,长江从巢湖转向东北的行程中,丘陵呈现断断续续分布的状况,因此巢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调节长江水量的作用。不过,在巢湖北侧,存在着一条特殊的河流-滁河,这条河在安徽境内处于淮河和长江的中间,在江苏境内汇入长江。受地形的影响,滁河从源头到出境高差一直不多,而且宽度也不大,流速相当平缓,当遇到降大规模的降雨时,极容易产生水流不畅的问题,因此在夏季极易引发区域性洪水自然灾害。

在历史上,滁河全椒段也多次进行开坝放水泄洪,来缓解滁河干流的洪水压力,就在前两天,滁河全椒段也在两处堤坝上实施了爆破,将滁河洪水引至荒草二圩、三圩两个蓄洪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安徽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两条大河(长江和淮河)以及境内的长江重要支流-滁河,在流经安徽境内时水流放缓,当降雨量突然增大时,以上江河的干流洪水压力陡增,也就是说汇入的水量远远大于流出的水量,如果不及时处理,水位越积越高,水量越积越大,将有很大的几率产生溃坝的风险,到时候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控制起来也更加困难。所以,在适合的地段开闸放水或者毁坝泄洪,是不得已采取的提前疏导洪水之策,虽然会造成这些泄洪区很大的经济损失,但与自然溃坝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势必要小很多,而且人为干预和控制的成本也要低很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徽多处设立泄洪区,是以牺牲众多泄洪区内群众的切身利益,来换取整个长江下游的安宁,是“舍小家保大家”的生动写照。

要从根本上治理安徽省内的洪灾,还得遵从“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在不断强化流域生态恢复、缓解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分步骤、分阶段、分区域进行清淤疏浚,同时结合必要的拓宽河道和加固堤坝等工程措施,来提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量,减轻干流洪水压力。

同时,根据河流走向以及区域地形特点,在容易滞洪的区位,想方设法增加洪水的出路,比如可以开凿一些人工河道,将滞留时间相对较长的水,在短时间内引入江河的干流或者一级支流,根据实际在这些区域以及入湖出湖口设立必要的水闸,及时进行水量的调控。当然,以上的措施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的,需要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实施,逐步增强淮河、长江和滁河的行洪能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