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苏北一代很多地方的农民每当去田地里干农活,常常会说“下湖”,明明是生长庄稼的土地,而且在淮河以北,基本上庄稼都是小麦、大豆、玉米,为什么要说湖呢?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江苏北部地区有骆马湖、洪泽湖等大湖,而安徽北部地区,没有什么大的湖泊,那为什么当地人下地干活叫下湖呢?

原来,皖北地区,特别是宿州,曾有方圆百里的大湖,就连大多当地人也不知道了,唐宋年间的宿州是水乡泽国,跨汴阻淮,当时淮河南北分治,淮河以南为濠州,淮河以北为宿州(怀远县、五河县元朝时期分别从宿州蕲县、虹县分出)。

据《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二·器玩四》中的陴湖渔者记载:徐宿之界有陴湖周数百里。两州之莞葪萑苇,迨芰荷之类,赖以资之···耆老相传,湖本陴州沦陷所致,图籍亦无载焉。

又据《金史·志·卷六》记载:宿州,中,防御。宋符离郡保静军节度,隶扬州。县四、镇八:(蕲县旧有荆山镇。注:即今怀远县。)符离(倚。有诸阳山、汴河、睢水、陴湖。)

还有很多关于陴湖的记载,如《魏书.地形志》载:“斛城有五丈陂,西有陴湖。”古文记载的陴湖就是宿州历史上方圆百里的大湖,而陴州历史上并无太多记载。白居易居住在宿州的日子里,常和符离五子登离山,游陴湖,并写下“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的诗句。

陴湖东到灵璧,西到夹沟山,南临东林草堂,北依栏杆山。而当年徐州宿州的分界线就是陴湖,徐州宿州之间的国道,即古代连接南北二京的官道,而埇桥区北部的曹村古代即是一片汪洋,只有古官道沟通南北,《宿州志》记载的闵子乡闵子铺集(今闵贤集)即当时宿州最北部的重镇,而《徐州志》记载的徐州最南部为桃山驿。今都被新兴的曹村管辖。而站在国道往东望,明显发现东边的田地要远低于西边,而国道西边有年的古台寺遗址,在这里,很早就燃起了人类文明的篝火。

据传陴湖景色很好,湖内碧波荡漾,周围山清水秀,夹沟香稻米,就产于此湖。陴湖早已堙没,主要是黄河改道所至。埇桥区境内许多低洼湖泊,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河沟纵横。很多村都以湖命名,康湖、潘湖、吕湖、路湖、鸭湖等,每逢雨季,会发生涝灾,仍可看见幅图广大的陴湖湖影。

皖北苏北一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饱经沧桑,也常受水灾的祸害,黄河改道等原因,淹没了曾做为徐州刺史部的下邳古城(彭城三国时期才改称徐州,最早的徐州刺史部在山东薛城,后迁至下邳,最后为彭城),也淹没了泗州古城,沉在了洪泽湖下,清朝时期泗州淹没后,迁州治于虹县,虹县改称泗州,即今泗县。

远古的先民们,凭借优越的当地山、水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中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小山口一期文化(陴湖文化),贡献于安徽北部和江苏西北部乃至中国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