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
这是很早就广泛流传于皖北农村的一句民谚。可见当地农民重视粮种的程度如同娘生孩子一般重大!
在皖北腹地的淮北市濉溪县,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丰满而充盈的土地上;他们长期坚持与粮为伴、以育种为荣,默默为捍卫中国“粮芯”而废寝忘食、奋斗不止;他们把原本面积只有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万人口的“酒乡煤城”,打造成为“中原粮仓”、全国制种大县!
“草根育种人”的坚守———
一辈子就做一件多打粮食的事
在濉溪县孙疃镇王圩村,提起张东志,很多人都说他是“神经病”。一个看上去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农资店老板,怎么会被人套上“神经病”的帽子呢?这一切,还得从种子说起。
年夏,想增加家庭收入的张东志在外地花高价买了斤豆种,种了10亩大豆。为了有个好收成,他对大豆田倾注了大量心血。“苗出了,也长得好,到头来却是颗粒无收。”忆及往事,张东志坦言,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他认为,这次损失是购买的豆种不适合濉溪的土壤气候条件而造成的。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张东志十几岁的时候就明白这个理。于是,他产生了自己育种的念头,决心培育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张东志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育种之路。然而,这一消息传开后,讽刺和嘲笑声四起。
“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村人,还想搞小麦科学育种?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知天高地厚吗?”
“他要是能搞成小麦‘育种’的大事情,那还要农业科技人员做什么?”
……
尽管当时连最基本的小麦授粉技术都还没完全弄明白,但张东志已经铁了心———就要做小麦育种的大事情!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不仅向书本学习,向本地的农技人员学习,还长途跋涉向外地专家取经。
“有一天,老张慕名从安徽老家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找我,说是要向我学习取经小麦育种技术。”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烟农19”“烟农21”等小麦品种的育种人姜鸿明回忆说,张东志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年前后,张东志在万株小麦穗中发现了一株“烟农21”的变异株。年5月,姜鸿明从烟台赶到淮北,现场勘验这一变异株,在其抗冻害、抗倒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方面给予肯定。然而令张东志没想到的是,此后利用该变异株作为母本,和其他抗性强的小麦进行杂交,繁育出的小麦新品系却在收获时出现了稳定性不强、抗倒伏能力差的问题。
“你一个老农民,你去研究啥个小麦品种,那不是妄想吗?”一向朴实善良、平时不大言语的妻子任士英也忍不住了。特别是当她看到别人家的丈夫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而自己的丈夫整天灰头土脸的泡在田地里,一事无成不说,家里还因此欠了一屁股债,心里的委屈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是啊,进行小麦科学育种,需要掌握的技术数不胜数,哪能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呢!更何况,自己还只是一个14岁时就因家庭变故而辍学的农民。张东志也生起过放弃的念头。可是,一想到家门口的乡亲们辛苦大半年种的小麦,卖光了还不够工夫钱时,老张的倔脾气又上来了———非坚持干下去不可!
劲松不怕寒风吹,腊梅总是傲雪放。面对一次次失败,面对身边不解的眼光,张东志的“育种梦”依然高扬。
后来,濉溪县委县政府及一些科研院所都被张东志的育种事迹所感动,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年,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成立,张东志任负责人;濉溪县政府、县科技局为他送来了经费支持;孙疃镇则给他送来了种子发芽箱、灭菌器等育种设备……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年底,“新研7号”小麦品种成功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你培育的‘新研7号’小麦品种达到了理想的品质标准……”得知这个消息的张东志喜极而泣,长期积压在内心的委屈被一下子冲开了堤坝,他的眼泪哗地一下就流淌出来了……
“新研8”等已经通过预试,“新荣8”等已进入生产试验阶段,还有一个品种正在接受审定……20多年的坚持,让张东志“痛并快乐着”。他的梦想之花,也在持之以恒的探索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华。
张东志说,“这一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育种。当我看见自己育出来的好种子落地生根时,我的心里便没有丝毫遗憾了。”
“今年我种了65亩地,用的都是‘新研7号’这个品种。”年10月16日,站在自己所流转的土地旁,濉溪县四铺镇五铺村村民赵立民的眼里是对丰收的无限憧憬。
“巾帼育种家”的梦想———
选育出“濉”字打头的新品种
今年农业农村部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中,全省有3位“徽姑娘”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粮食生产者)”称号,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研究员周素英榜上有名。
“繁育小麦良种的每一步都很关键,一定要核对好种子袋上的编号,均匀播种,掌握好深浅……”年10月18日,在濉溪县四铺镇八里村,头戴一顶布帽、皮肤黝黑的周素英正在夕阳的余晖下,指导村民进行穗行圃播种。她的声音缓慢而有力,给人一种信服的力量。
少时的周素英就对如何提升农作物产量有着很大兴趣。年,带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周素英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濉溪县农科所(现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从此,脚下这块广袤的黄土地就成了她梦想起航的地方。
周素英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和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濉溪本地的小麦品种缺乏,农民们种植的多为外地麦种。然而,这些外地麦种存在易发生赤霉病、易倒伏等不足。
选育出适合本地、“濉”字打头的小麦新品种,成了青年周素英的努力方向。
“苦点累点都不怕,最担心的是能不能培育出优良的小麦品种。”周素英说。身为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小麦育种团队的负责人,她仔细翻阅历年下发的试验方案,分析参试品种的亲本材料,总结出配合力高的亲本材料,根据皖北地区气候特点科学制定育种目标。
一个县级农科所,条件有限,做小麦育种困难重重。周素英以田野为家,不管是春季田间观察记载,还是寒冬季节抗寒性调查,又或者是抽穗期紧张有序的杂交组合配制,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小麦杂交组合的配制仅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且工作要求非常精细,要用镊子把麦穗的雄花去掉,并且不能伤了小麦柱头,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完成。周素英亲自上阵,平均每年配制多个杂交组合。
小麦授粉结束后,育种人就要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后代材料选择中,这也是一年中最繁忙的一段时间。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亩试验田种植约两万份育种材料,面对这一庞大的工作量,周素英带领队员与时间赛跑。
她和同事们一起,每天天不亮就朝麦地里赶,天黑才收工,午饭则以方便面充饥。选择符合育种目标、做标记、挂牌子……周素英每天工作时长都超过15小时。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科研也没有例外。研发种子初期,为了熏仓,周素英使用了一种杀虫剂,结果出现了中毒症状。头晕、失聪、眼前发黑……医院。医生几经诊断,确定她是中毒了。
在医生的要求下,周素英住院了。然而,心里牵挂着那些尚未入仓的育种材料,没过几天周素英就出院了。“出院的时候,身上的皮肤就跟针扎的一样……”周素英回忆道。
“周老师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野里度过的。”她的同事们评价道。如今,周素英3岁的外孙女在淮北生活。不过,周素英却没有时间陪伴她。“外孙女看到我都不熟悉!”提起亲人,周素英不无愧疚。
“莫嫌天涯海角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年,周素英团队选育的“濉”小麦新品种因丰产性突出、抗病性强,特别是对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抗倒伏能力强,顺利通过安徽省审定。
“替代‘烟农19’的品种终于来了!”审定会上,专家们如是评价。
年,“濉”通过国家审定。而在此之前,淮北市还没有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巾帼不让须眉,柔肩勇担重任。面对小麦品种不断更新换代的形势,周素英一鼓作气,又培育出“濉”“濉”等品种,同样通过国家审定。年,经省专家组测产验收,“濉”达.55公斤,“濉”达.88公斤。
“‘濉’等本地品种的成功培育,结束了濉溪这个制种大县以外引小麦为主栽品种的历史。”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从俭自豪地说。
淡泊名利的“种痴”———
交出优质良种亮眼成绩单
“柳麦”亩产高达.4公斤!
年6月2日上午,由淮北市、濉溪县农技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安徽柳丰种业培育的小麦品种“柳麦”进行现场实打实收测产。平均亩产为.4公斤的结果,创淮北市乃至当时全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80后”赵太宇。
不修边幅、皮肤黝黑、不善言辞,这是赵太宇给人的第一印象。一旦谈起育种这个老本行,他的眼神里定会迸发出别样的光彩来,无怪乎身边的人都称他为“种痴”。
10月18日,在濉溪县百善镇前营村的柳丰实验室内,赵太宇正带着几位同事开展室内考种工作,考察内容包括玉米的穗行数、百粒重等。屋内的一角,摆放着一捆捆做好标记的大豆。这些和普通大豆几无差别的大豆,在赵太宇眼里却都是宝。“他们都是大豆优异单株。”赵太宇说。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赵太宇出生于年。年,他进入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小麦、大豆的育种工作。他在调研中发现,作为国家小麦生产主产区的皖北地区,当地的小麦良种凤毛麟角,大多播种的是外地种子。然而,这些种子有的秸秆较高易倒伏,有的抗寒抗病性不强,产量不稳定。
一名种业科技人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立志要培育出适合皖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良种。为了少走弯路,他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长春教授为师,学习育种关键技术。
培育新良种必须从品种间杂交组配选育开始。为了优中选优,每年春节一过,赵太宇便从早到晚呆在试验田里,调查记载小麦返青拔节生育进程和冻害、病虫害等情况。4月下旬末小麦抽穗时,要挑选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穗进行人工去雄。适合小麦去雄的时间极短,只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赵太宇为了多做些杂交组合,确保小麦选种圃遗传基础丰富,与时间赛跑,天刚亮就到试验田里,渴了喝一口自带的白开水,中午饿了吃点馒头,脸晒黑了,眼瞅疼了也全然不顾,一直忙到夜幕降临。
长期在田野里劳作的赵太宇,不能陪伴妻子逛街购物,不能接送孩子上下学,远在外地的父母呼唤时也不能及时赶到身边。秋收秋种这段时间,正是赵太宇最忙的时候,他“已经好几天没回去了,就住在公司”。
“老同学你真是犯傻呀,整天呆在乡下的试验田里培育什么小麦新品种。你应该比我还明白,一个新品种的培育期至少要七八年时间,而且还不能百分百成功。你看我现在当种子代理商,一年挣好几十万,干脆咱们一块代理种子推销吧!”年的一天,一位浙江老同学来柳丰试验田看望赵太宇时,苦口婆心地劝他跳槽。
难道为了多挣些钱就离开自己用心血培育多年的小麦良种吗?思虑再三,最终赵太宇还是坚持了下来。
十年磨一剑。近年来,赵太宇作为主要完成人,呕心沥血培育出多个小麦、大豆新品种。其中,“柳麦”已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多个省份推广,受到种粮大户们的一致好评。
“柳麦”“柳麦”“柳麦”……尽管育种成绩单上已是硕果累累,但赵太宇说,自己将继续努力,希望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小麦新良种,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力量!
沃土厚培禾苗壮,阳光沐浴花芬芳。壮苗离不开沃土的滋润,阳光是花红草绿散发芬芳的能量。濉溪县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其成功之路富有深厚内涵。以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濉溪县一批育种制种人用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培育出的不仅仅是一粒粒优良种子,而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只要“粮芯”在,中国人的饭碗就会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来源:安徽经济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