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周琦
安徽报道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平稳,态势良好,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8.1%,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粮食产量第四大省份,安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面向长三角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安徽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大基地”;围绕人居环境一体化,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大花园”;围绕绿色生态一体化,共抓长江流域“大保护”。
安徽省阜南县黄氏番鸭光鸭结合示范园
“十七连丰”,农村居民收入位次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年,安徽省粮食总产达.8亿斤、居全国第4位,实现“十七连丰”。全省年末生猪存栏.3万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该省年万头目标任务;截至年末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超“十三五”规划任务(万亩).8万亩。
据悉,安徽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于年、年两次获国务院激励,在全国率先完成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同时,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4个。
年,安徽的目标直指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农田建设质量提升年活动,并新增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产量和质量带来了收入,农村民生得到很大的改善。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从全国第18位升至第11位,位次提升幅度居全国第1位。
年,安徽省还深入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特色产业扶贫带动扶贫对象人均直接增收元,同比增长12.3%。
而在年,安徽省更是明确提出,要确保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要扛起粮食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上的责任,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同时进一步研究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使更多的政策支持乡村发展,惠及农民。”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介绍,目前全省正在谋划实施农业农村领域补短板投资十大工程,进一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真正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据悉,“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在完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的过程中,将围绕“六个进一步”进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成效进一步拓展、粮食和生猪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稳固、长江“十年禁渔”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展开、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合作借力”,“”行动计划效果显著
在大力提升本省“三农”水平的同时,安徽省不忘“合作借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扩大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
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不断提升安徽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到年,全省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亿元。未来,更多的安徽优质农产品将被端上长三角居民的餐桌。
安徽省各地已开始行动。
截至年12月底,阜阳市面向长三角已建成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41个。据不完全统计,面向沪苏浙市场销售额达亿元。
淮北市自安徽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创建两批共8个省级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其中,第二批示范基地濉溪县绿色家庭农场芹菜基地每年生产蔬菜万斤,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
宿州市政府则与龙头互联网企业合作,打造长三角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据悉,未来双方将共同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共同推动宿州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年,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联盟联席会议上,沪苏浙皖签订了农产品加工科技合作、蔬菜产业发展合作、生猪产业合作、设施农业装备合作等4个框架协议,联盟会员、部分企业签订了25个基地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69亿元。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行动计划项具体工作、30个重大工程已全面启动,超1/3的工作任务、2/5的重大工程基本完成或取得阶段性进展。
其中,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行动计划,截至年上半年,个基地、25家企业和20个园区总产值分别达到.7亿元、亿元和.17亿元。24个示范县来自沪苏浙地区的投资占示范创建总投入的46.7%,个基地来自沪苏浙地区的投资占基地建设总投入的26.8%。
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业农村空间布局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一体化、乡村产业发展一体化、农产品区域市场一体化、农业生态环保一体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已成为安徽农业农村厅当前的重要任务。
“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农业农村领域一体化发展执委会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平台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协调重大政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对接活动。加强规划协同、机制协同、政策协同,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执法等方面无缝对接。强化分工合作、各扬所长、错位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农业产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卢仕仁表示。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年第9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