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3.html

安徽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迈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步伐——

“一体化”新起点,“高质量”增动能

“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三区一体一廊”建设,增强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奋力迈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步伐。

协调共进,画好产业同心圆

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距南京江北新区仅13.5公里,地缘让两地建立了天然联系。

走进安徽盛世高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各司其职,热火朝天地生产检测动车和地铁的车门、电源控制箱等。“我们是最早入驻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企业之一。”公司副总孙剑群介绍,看准汊河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机会,公司从南京迁至汊河产业新城,两期项目均已投产,项目用地从50亩扩大到亩。

年,汊河新区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利用安徽省轨道检测中心、轨道研究院等现有平台,承接其中下游产业,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填补了安徽省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

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长三角地区其他轨道交通企业,去年来自浙江的硕维轨道正式入驻。目前,产业园入驻轨道交通企业家,高铁7大类个主要部件这里可生产近百个。“高铁、地铁上能看见的,汊河均可生产,这里成为中车集团轨道交通重要零部件供应基地。”来安县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未来优势和主要竞争力所在。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安徽当好长三角产业发展生力军,统筹运用“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等政策资源要素,着眼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初具规模的中新苏滁高新区的经验做法,开始在省内复制,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宁滁产业园等一批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个人工智能试验区及2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正加快推进,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芯屏器合”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我省将积极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形成产业联动发展、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新格局。加强产业转移与承接合作,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继续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重点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合作,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共建,掌握发展主动权

8月5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上海)科创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在上海市松江区临港松江科技城举行,这是宣城首家“科创飞地”落户上海。

宣城市政府与上海市松江区政府于今年6月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项目成功签约,是G60科创走廊区域产业协同、科创联动发展的新节点。”宣城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宣城(上海)科创中心项目是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宣城标志性项目。

项目将以临港松江科技城创智中心6号楼为载体,打造集产业孵化、协同攻关、成果转化、招才引智等为一体的创新平台,点燃跨区域协同科创“新引擎”,实现“做大蛋糕”“两地双赢”。

构筑创新共同体,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必须依靠协同创新。

今年上半年,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出炉。全国家示范基地中,我省有两家获评五星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安徽阜阳界首高新区名列其中。目前,界首高新区设有国家有色金属检测中心和省级再生塑料检测中心,与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累计签订产学研协议余项,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4家,院士工作站5家,获批发明专利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1项。

“突破创新发展瓶颈,需要‘走出去’,加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交流合作,依托科创飞地借智借力。”界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苏南、杭州、宁波、温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互动加强;联合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安徽始终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不断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说。

我省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迭出:“悟空”飞天,“墨子”传信,“京沪干线”开通,全球最大的量子实验室呼之欲出……一项项国之重器,体现出协同创新的力量。

民生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感

“医院看病,有来自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看诊,不用跑远路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给我们省钱、省时、省力。”家住淮北市濉溪县城的周杰是一名脑梗患者,出远门不便,这次在家门口享受到上海专家的医疗服务,让他十分高兴。

抓住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机遇,医院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加强交流合作,成立了三个名医工作室,将上海知名专家团队引进来定期坐诊、义诊及开展专题讲座。“这种长期结对帮扶的方式,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医院副院长金正瑞表示。

不断增加民生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始终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根本落脚点。

前不久,由安徽省政府与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在合肥开建。项目入选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预计两年后,一座崭新医院将面世。国家级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将“平移”到安徽,疑难重症患儿不出省,就能享受来自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

长三角医疗“携手”加速跑。我省着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中国科大附一院与医院合作共建等。

炎炎夏日,滁宁城际铁路的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这条线路建成后,将在滁宁之间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加快滁州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步伐。”滁州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建设科相关负责人说。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按下“快进键”,交通项目成了“先行官”,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有序推进。6月5日,沪苏湖铁路开工,将串联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连通安徽合肥,成为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的智能大动脉。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豫皖浙实现高铁“无缝对接”。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

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系统全面联通;沪苏浙皖联手推进“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的社会养老服务业”;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跨省异地查询实现“在线办理”……安徽携手沪苏浙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增进区域民生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感。(记者郑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