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老濉河

文/出泥不染

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没有大江的气势磅礴,没有湖泊的平静清澈,没有山泉的亮丽景色,只有岁月激起的浪花朵朵,还有征途不尽的跋涉,道路有坎坎坷坷,旅程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绘成了歌。奔流不息的河水,是我跳动的脉搏,我的源头是黄河,我的去向是湖泊(洪泽湖),我是一条静静流淌的老濉河,这就是我心中永久的母亲河。

我的家乡住在老濉河的岸边,从我记事起,这条河就给我留下了许多不灭的印象,它就如母亲的怀抱一样,抚育滋养着我,给我过温暖,给我过欢笑,然而因着岁月的艰辛沧桑,它也在我记忆的旅程中留下许多难忘的伤痕。多少次也想忘掉悲酸,留住欢笑,然而这条河的命运,也象人的生命一样,有悲欢有离合,有伤痛有喜悦,它的生命也如人的命脉一样,一直流淌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让我无法释怀。幸好接到通知,让我写写家乡的河,那就抽点时间叙叙心中的家乡河吧。

一、河的起源与昌盛

人总说,生命是有源头的,我想这条河也是有起源的,终于有一天在一篇关于“白龙庙”的历史资料中,依稀找到了一点关于它的传说。至于老濉河的第一次开挖已不知出自何年了,在传说中,小白龙第一次探母时,为了施德行孝,造福一方百姓,就在原有河的基础上,又费尽了千辛万苦,再次掘开河道,使河水顺利畅通。在这之前,由于河道不通,每次黄河溃决都会冲进一些泥沙淤浅,每到汛期来临,这里方圆几十里的地方都如一片湖泊,每遇水患,人们便会逃离外地,(那时人烟也很稀少)直到洪水退去,人们才慢慢返乡在这里聚集,栽桑种地,繁衍生息。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吏部侍郎裘日修、安徽巡抚高晋到此视察,为了彻底解决水患,又下令开挖从濉溪经绘塘沟、大路、大庙入泗县等地到盱眙至洪泽湖。当开挖到陈宅庄北,高场西北角时,这里因有几百年的“龙母遗址”,为了保护“龙母墓”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于是又下令从陈宅向东开挖一里,经过龙母幕在向南掘进,直到洪泽,所以在我们这里的河向,陈宅人都说是河南河北,而我们高场人都称是河东河西,这样的称呼也似乎成了永久的历史了。

由于泛滥的河水得以根治,疏通后的老濉河便成了南商北通、北货南疏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听说在民国三十二年前后,高场这个地方还有较大规模的水上码头,停泊船只有几里路远,大小船只来往如梭。那时北方的特产会经徐州等地入口,源源不断地经过此地,南下流向苏杭,苏杭的丝绸细段及地方特产,也会由此流向北方的各个城市。大米小麦、蔗糖棉花等物资不但在此交易,而且通过这个码头中转而不断地流通到南北各大城市。由于水陆两路的畅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后来,大庙便逐渐有了盐槽、布庄、骡马市丶粮食行、猪羊市、酒坊、油坊等各钟行业的兴起,在后来这里便形成了集市。二00二年,在龙母幕边的濉河上,又跨河建了一座白龙桥,然后又穿越陈宅与高场的中心路,又修了一条省道,这条路的修建,无疑又给地方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完待续)

出泥不染,本名朱现凤,灵璧县大庙乡人氏,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写手。

欢迎喜好文学的朋友登录灵璧家园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