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城市,淮北建市6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1多亿吨,在贡献能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沉陷之痛”。全市因采煤沉陷土地41.6万亩,涉及个村庄、32万群众。面对建市以来最大的群众搬迁安置难题,淮北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步推进沉陷村庄搬迁,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探索实践出“党建引领、分类安置、保障民生、精管善治”的采煤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淮北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成搬迁安置区个,安置群众近30万人。

党建引领,以人为本,实现群众“愿意搬”

统一建设集中安置区,采煤沉陷区群众住上楼。淮北市委宣传部供图

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淮北市历届党委政府将群众安置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紧抓不放,妥善解决好群众所忧所盼所愿,让群众有感有得有获。

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成立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领导小组,制定《淮北市压煤村庄搬迁用地规划》《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等,利用增减挂钩、工矿废地治理等政策解决安置用地多亩,协调矿区累计投入各类搬迁安置资金65亿元。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包保责任制,发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搬迁政策、消除群众顾虑,在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项目现场设立党员示范岗,主动带头签协议拆房屋,带动身边群众积极搬迁。

尊重民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选出公道正派、威望较高、善于协调的群众代表参与规划选址、户型设计、抽签分房等工作,将群众意愿、合理化建议等融入搬迁安置方案。充分尊重群众需求,采取“统规自建、统规统建、货币补偿”三种方式,满足不同安置需要。

维护民利。针对个别群众有地无人、有人无地和一户多宅及分户问题,坚持“一户一策”“一事一议”,在征求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帮助群众制订个性化解决方案。针对群众反映的补偿标准偏低问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增幅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每3至6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调整,人均补偿标准由年的元提高到现在的元。

采煤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区全景。淮北市委宣传部供图

因地制宜,分类安置,确保群众“住得进”

淮北市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将搬迁安置区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统筹规划,创新实施四种安置模式,确保群众住得安心。

城郊社区型。对主城区附近沉陷的村庄,根据群众意愿,按照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标准建设安置新村,把农民纳入城市居民管理。相山区对主城区附近的光明、代庄等6个沉陷村庄进行安置,投资约5.7亿元,新建栋6层新村,1.2万群众圆了安居梦。

依镇建村型。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资源,把沉陷村庄向小城镇集中,实行城镇化管理,推进小城镇人口集聚和规模扩张,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濉溪县刘桥镇根据城镇建设规划和搬迁群众需求统一规划新村,投资8.5亿元,新建多层住宅楼栋,安置5个行政村1.8万群众,社区服务中心、公厕、垃圾处理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矿村结合型。依托矿区道路、供水、医院、学校等社会资源,把沉陷村庄搬迁向矿区集中。濉溪县依托袁店煤矿优质公共资源,采取地矿合作方式将五沟镇、临涣镇两镇8个自然庄搬迁到矿区附近,新建北湖南村,安置群众余人。

中心集聚型。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围绕中心村划定搬迁区域,通过小村并大村、强村带弱村,对沉陷村庄集中搬迁,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促使各类资源效益最大化。濉溪县南坪镇将7个沉陷村庄合并到任集村,名群众搬进集中规划的栋新居,配套建设学校、超市、卫生所等设施,搬迁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刘桥镇搬迁安置居民住宅。淮北市委宣传部供图

聚焦民生,优化服务,力促群众“过得好”

淮北市聚焦搬迁安置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养老、教育等民生实事,全力做好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累计实现14万人就业创业,投入1.5亿元用于养老事业,解决5.6万名学生上学问题,给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扩大就业服务。培训输送一批,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六和新村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开展保安、家政、服装等“订单式”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搬迁群众多人,服务企业30余家。就近就业一批,濉溪县刘桥镇幸福邻里社区在安置区周边园区、超市、商业街等建设“三公里”就业圈,推广“社区快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