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亳州晚报

石弓镇位于我市涡阳县北部,毗邻涡阳县丹城镇和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境内的石弓山有万宝泉、陈抟卧迹、透龙碑等风景名胜和历代修建的寺庙等古迹;境内的嵇山是我国嵇姓发源地,是魏晋“竹林七贤”领袖嵇康的出生地和安葬之地。今年初,石弓镇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九批千年古镇。

石弓得名多传奇

关于石弓一名的来历,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一说秦朝时黄石公曾隐居此地,故称石公(石弓)。据《史记》记载:张良为避秦朝追杀,在逃往下邳途中,路过铚县附近山丘包河桥边,遇到黄石公授予《阴符兵法》治国谋略,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创立汉室江山。因张良在此山遇黄石公,故而此山得名“石公山”;二说秦汉时有十名长者聚居此地,名为十公山(石弓山);三说本地盛产石磙,畅销方圆数百里,称此为石磙山(译音石弓山)。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涡阳县志》称:石弓山“三峰弯曲如弓,石质坚莹。一曰石公山,黄石公盖尝隐焉”。历代居民在石弓山居住,形成的村落名为石弓集。

石弓镇在春秋时期隶属宋国铚县(今濉溪县临涣镇)。秦汉时期属沛郡;魏晋时属于谯郡铚县;南北朝时属于丹城县;唐宋以后属于宿州;明清时属于凤阳府宿州仁义乡;年涡阳县设立时,石弓集从宿州划入。年,涡阳县在此地设石弓区;年改设石弓镇,沿用至今。

这里还流传着陈抟老祖的传说。陈抟老祖阐述老子的道家思想和道教学说,宋太祖赐其号曰:“希夷先生”,后人尊为陈抟老祖。在石弓集内“小山子窝”西岸方丈凸石之上,有巨人仰卧所压之痕,传说为陈抟老祖卧迹。

凿石而建嵇康墓

石弓镇东部有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土山,山上有一座嵇康墓,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安葬处。这座墓依山凿石而建,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与山一体,现为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该墓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被村人取石炸山时发现的。目前仅存有一侧空墓室,呈长方体形状。宽高各约2.5米,深约3米,内壁琢刻得非常规则、平整。

据史料记载,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年)。他的祖先本姓奚,原是会稽郡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因避仇而迁徙至铚。铚地有座山叫嵇山,他们在山旁安了家,于是依山名而改姓嵇。嵇康的父亲嵇昭曾做过小官,社会地位不高,嵇康还在襁褓之中时他就去世了。嵇康是在母亲和哥哥的抚养下成长的。嵇康的哥哥叫嵇喜,字公穆,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曾出任徐州刺史和执掌皇族事务的长官宗正等职。

嵇康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风度才学俱佳,素来崇尚老庄,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深受时人倾慕。得太子睿欣赏,封他为浔阳长,后升任中散大夫,娶曹丕异母弟穆王曹林之女为妻。司马氏掌权后,嵇康拒绝为官,不阿权贵,在打铁炉旁专心打铁。

嵇康重养生,曾流露栖身岩穴的意向。但因嵇康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为当世所不容,终为司马昭所杀,临行前,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音律如常,神色不变,慷慨就义。

年,嵇康墓出土玉杯、香炉等精美文物数十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非遗传承写新篇

石弓山虽海拔仅70余米,却是方圆数百里唯一一座盛产青石的小山,山上的石头质地细腻、韧性强、无辐射。靠山吃山,当地人祖祖辈辈开山凿石,做成石磙、石槽等售卖,同时还雕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及石坊牌楼、碑刻壁画等,在石弓镇,大大小小的石雕加工企业还有十余家。“石弓石雕”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并被评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雕产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然而,多年的开采也使石弓山遭到了严重破坏。年,涡阳县政府和石弓镇依法封山,严禁采石,并陆续投入余万元对山体进行修复保护。这一做法让当地石雕企业断了“粮”,一些石雕企业不得不转行或停产。

如何在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之间找到一条出路?“非遗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但非遗的传承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石弓镇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引导各企业实行来料或半成品加工。

石弓镇组织石雕艺人到山东、河北等地考察,开始引进外地的青石、汉白玉、花岗岩等多种石材,虽然从外地取材增加了成本,但打造的石雕产品更能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订单也大量增加了。目前该镇所有石雕企业的原材料都源自外地,既发展了本地特色文化产业,也保护了石弓山。去年,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使全国观众领略到了石弓石雕的精湛技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