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本是河南新郑人,11岁时因为战乱迁居到宿州符离县,在这里,白居易渡过了14个年头,白居易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白居易泛舟陴湖时写下“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

陴湖在哪里?宿州符离?宿州北边是一望无际的良田,根本没有叫陴湖的地方。不过当你站在徐州宿州之间的国道往东望,如闵贤集北向东看,你就会发现,东边田地远低于国道,落差竟有10米左右!每到夏日暴雨之时,这里的庄稼就很容易被淹,原来,这里就是陴湖!

考陴湖,见于史籍约有《水经注》、《魏书》、《新唐书》、《太平寰宇记》、《太平广记》、《徐州府志》、《铜山县志》、《宿州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据《魏书·地形志》载:“斛城有五丈陂(bei,陂塘、湖泊)、扶(符)离城,西有陴湖。”《铜山县志》载:“宿、徐之界有陴湖,周数百里”;明嘉靖《宿州志》载:“牌湖堤唐书注云宿州东北九十里,有隋堤灌田五百顷,显庆中修复,金史作牌(陴)湖”;《金史·志·卷六》:“宿州,中,防御。宋符离郡保静军节度,隶扬州。国初隶山东西路,大定六年来属。贞祐三年升为节镇,军曰保静。符离(倚。有诸阳山、汴河、睢水、陴湖。)”;宋代人撰写的《太平广记》也有陴湖的故事。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编》载:睢东与陴湖水会上承甾丘县之陴坡,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里,东至朝斛亭(今栏杆一带)。大概就是东到灵璧,西到夹沟山,南临东林草堂,北依栏杆山。它处在皇藏峪背斜之东和四新林场(老海寺)背斜之西,故名陴湖(《广雅》:“陴,山崖也。”)。今曹村镇的曹村古代也是一片汪洋,曹村是宿州最年轻的一个镇,远不如所辖的闵贤集、桃山集历史久远。

陴湖的沧桑巨变,主要从北宋至元、明两朝直到清末咸丰4年,计年间,史志有明文记载的黄河决口达60多次;河南省兰考《黄河志》则说:公元前“春秋”以来年间,黄河大改道26次,决口余次!黄水泛滥终于淤平了陴湖。

黄河决口的记载如清康熙十三、十六、二十、三十九年,河南省境内四次河决,其中第二次(年)“宿州大部地区水深数尺,宿民多巢居”;乾隆五十五年,“黄水大溢”,宿州隋堤以北“庐舍尽没,民多露外巢栖”……十多次黄水挟带大量泥沙,竟然使明末的季节湖陴湖终于“湖水变桑田”等。如今的老汪湖、康湖、潘湖、鸭湖、路湖、田湖、吕湖等,都是陴湖的缩影。

沧海桑田,陴湖岸边的先民,逐渐由采集、渔猎为主,向早期农业、畜牧业过度。湖西岸小山口、古台寺(今闵贤村)、南岸华电、濉溪县石山子、濉溪县临涣镇观星台、萧县玉石沟、灵璧、泗县等出土的众多文物,证明年前的陴湖文化!寻踪古陴湖,挖掘古陴湖文化,彰显古陴湖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期待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