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淮北5月9日电(杨赛君)驻村工作忙,经常吃上顿没下顿,每周日返村,王海峰都会带上妻子蒸的包子,包的饺子,开始新的一周驻村生活。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度过了三个多年头。今年51岁的王海峰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任圩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党总支书记。和其他驻村第一书记不同,年8月,任圩村两委换届,全村党员、群众一致要求他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王海峰满票当选村总支书记。三年来,他带着村民发展产业,拓宽就业,扶贫户脱贫了,贫困村出列了,任圩村集体收入由年的3万多元增加到年82万元,成了“手里有钱,心里不慌”的富裕村。王海峰关心贫困户的葡萄园种植情况。周坤摄“村里来了个办实事的好书记”“中秋节阳光玫瑰就成熟了,还没上市,基本上都被订完了。”见到王海峰时,他正在村里的扶贫产业园和技术人员查看葡萄长势情况,连片的大棚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我们邀请农水部门、种植专家,对全村的土质、水质进行鉴别,跑项目、争资金、寻合作,整天围着项目东奔西走,最终选定葡萄种植。”王海峰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年,总投资万元占地亩的扶贫产业园终于建成投入使用,产业园带动70户农民土地流转,35位贫困农民入园就业,年增加集体收入近25万元,并带动周边发展。任圩村是淮北市建档立卡22个贫困村之一,西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北与淮北市相山区相邻。这个处于采煤塌陷区的村子人多地少,村民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元,村级集体经济更是薄弱,整个村子处于基础设施较差、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处于无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村民劳动技能缺乏、集体经济无实力的状态。因为穷,多年前,不少群众因卖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这也是成为贫困村的主要原因。既然来了,再难也要坚持。王海峰的想法很简单,“俺们淮北人都是勤劳朴实的人,穷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致富门道,哪个人都不想穷啊,只有带着老百姓走出贫困,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王海峰主动走进贫困家庭、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政策,了解群众期盼,召开“两委”联席会、群众座谈会,听取党员群众对全村脱贫攻坚的意见建议,科学制订脱贫发展规划,逐户制定脱贫帮扶计划;多条帮扶措施、多万到村到户资金全部落实,贫困村实现出列。如今,村里的集体收入由年的3万多元增加到年82万元。有了集体收益,为民服务也有了物质基础,从去年开始,对全村80岁以上老人进行慰问、悼念每位去世的老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83岁刘玉琴老人每次见到王海峰,都要拉着他的手不放松,“王书记你办事公平,心里有俺老百姓,为老少爷们办了很多事实,感谢党派来的好干部”。王海峰介绍通过种植葡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周坤摄。村里的贫困户主动成了脱贫宣传员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几年来,王海峰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在村每月超过24天,特别是担任村书记以来更是没有休息过1个整天,走村入户已成常态,谁家什么情况、存在哪些困难、享受哪些政策他都了然于胸。村里的贫困户刘钦利精神二级残疾,随时要人跟踪照顾,全村的特困户,产业园流转他家5亩地,介绍他妻子在园内务工,每年既增加收入2万多元,又照顾了家庭,实现了稳定脱贫。家境变了,刘钦利病情大为好转,现在也可以和妻子一起在产业园内干活增加收入,如今,刘钦利见人就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葡萄园和王书记,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啊。”扶贫户发自内心的转变,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凸显。“俺们村的王书记真是大好人,自从他来到村里,村里每天一个样,我们干活都不觉得累。”48岁的贫困户吕大婶丈夫患癌症去世,小孙子双目失明,自己多年前卖血染上艾滋病长期服药,一直以来,吕大婶一家都很消沉,“身体不好又不能出门打工,家里还欠了外债,这日子过得真没意思。”王海峰来到村里入户走访了解到她家里的情况,毫不避讳,只要有空就上门走访,帮吕大婶一家办理了低保,大病救助,提供了公益岗位工作,还给她在村里的扶贫产业园找到了一份长期工作。“真是感谢王书记,他让我又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啊。”吕大婶每次提到生活的改变,都非常激动。付出多少艰辛,就有多少回报,离村民多近,村民就对你多亲。在驻村帮扶期间,淮北市组织部门多次找王海峰谈心谈话,年6月党组织将王海峰调整到淮北市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年8月两委换届,全村的党员、群众一致要求王海峰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并满票当选村总支书记。“我从小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次又回到村里工作,觉得特别安心,能为老百姓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王海峰说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08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