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小区治安很好,还有‘和家工作室’的加持,小区的内部矛盾基本都能快速妥善解决,住在这里倍感安全、幸福。”生活在廉江市冠利社区的黄文敏女士每晚都跟邻居组团跳广场舞,日子和乐安宁。
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湛江市廉江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以冠利社区“和家工作室”为试点,建立由小区业主、物业、社区网格员等多方参与的联合党支部,开展创建“红色物业”“党员示范户”等活动,引导三方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小区各类矛盾纠纷,是湛江市基层治理的有效尝试。
年初,湛江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确立市级强统筹、区县强主战、基层强固本的思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创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方式,持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架构,不断提升治理聚合力、驱动力和治理效力,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和安全感。
今年1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治引领”试点创新第一届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湛江市“发挥政治引领作用”3个创新项目在全国研讨会交流推广。3个创新项目分别为:一是坚持党建引领“1+4+5”模式,即一个机制统领、四条路径推进、五个方面发力,项目化推进社会矛盾综合治理;二是立足基层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市、县、镇、村四级党组织作用,着力打造权责明晰、高效联通、上下贯通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和基层综合治理相结合,引导群众和社会各界增强政治向心力,充分支持和参与社会治理实践,促进社风优化民风淳化。
撰文:陈海兰
举措有张力
“1+4+5”模式统筹推进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近年来,湛江市坚持党建引领“1+4+5”模式,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突破口,着力高标准、高质量项目化推进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据统计,湛江市基层综治中心每年统筹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率达99.8%,数量共12万余起。今年来,全市各类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9.4%,立案宗数同比下降20.2%,降幅居全省首位。
“因为赔偿金的问题,我们一直争执不下,半年来跑了好几个部门都协调不了。6月初我们来到这里,相关部门详细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充分考虑到我们的诉求,仅一个月就得到了有效处理!”在湛江雷州矛调中心审判庭门口,冯女士感慨地说。
去年中旬,雷州市纵深推进资源聚合和服务融合,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市域特点、雷州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服务中心、土地调处中心和综治中心,“三个中心”同步开展矛盾化解工作,积极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人民群众办事、解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现在的工作人员可有耐心了,服务态度很好,不像以前推你去这个单位那个部门的,以后有事就进综治中心这一家就可以了。”黄女士12点37分从综治中心走出来时说。
遂溪县以各级综治中心为平台,以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源为着力点,以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总结“接、结、解、诫”四字诀,取信于民,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服务水平。
基层治理是篇大文章,创新方式、激发活力、提升能力是完善和创新机制体制建设的重要因素。各县(市、区)不断攻坚克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项目化打造亮点,聚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服务沉下去
“五治”同行带动群众支持参与基层治理
“周末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孩子过来这个公园玩一下,看看雕刻在石头上的法律知识,还有这些历史文化,希望孩子能够受到环境熏陶,做个爱国守法的人。”家住附近小区的林女士对吴川法治文化公园赞不绝口,自从附近多了这些法治文化宣传设施之后,小区的治安环境都好了很多。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途径推动道德理念和法治观念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尊法守法是湛江提升德治与法治的重要方式。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湛江实践,推进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和基层综合治理相结合,创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方式,推动“五治”成为湛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能力和活力,这是目前湛江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积极尝试。
创新基层群众协商议事形式,搭建便捷的议事平台,推广“村民代表话事”机制,让村民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加快打造“红色物业”,在住宅小区建立由业主、物业、社区网格员等多方参与的联合党支部,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每户家庭,把各种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一直以来,湛江始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比起以前,那可是好太多啦!以前晚上都没什么人出门,现在晚上各个小区公园里到处都是健身娱乐的人。”遂溪许屋村村民许先生说道。
笔者问及基层治理的成效,群众的切身感受最有说服力,群众的评价真正发至内心:“服务快递”送货到家,让群众感受到关怀贴心;干部进村入户问“意见”;群众所求所盼政府及时跟进处理。干群关系在升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便是湛江市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交出的最好答卷。
效能提起来
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凝聚“基层力”
年,湛江市委平安办、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联合制定《湛江市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推进综合网格和社会治理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构建全域覆盖、上下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精准到位、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服务网格体系。
目前,市、县、镇、村四级建立个综治中心,划分综治网格个,在网格建立党小组或临时党支部,配备党建指导员和综治网格员。推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多名在职党员到辖区所在社区报到,充实基层治理力量。在各社区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推行区域化党建工作,由乡镇(街道)分管党群的副书记、组织委员负责协调,各村(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区域内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党建资源,以党建联席会议为载体,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实现区域内的社会治理工作同规划、同研究、同部署。
受今年第3号台风“暹芭”影响,湛江市迎来局地大雨或暴雨,各地党员干群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迅速投入防台防汛中,努力将台风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早在7月1日收到天气预报时,遂溪县黄略镇平石村就开始着手准备防台风工作,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迅速组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26人成立临时党支部参与防汛防风工作。据黄略镇平石村委会临时党支部书记吴国军介绍,平石村委会下辖11条自然村,占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全区有多户人家。党支部26位成员分为4组,每组5—6位成员,分别管理多户,责任区域划分清晰。
关键时刻,各单位党员干部、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组成临时党支部冲锋一线,这是湛江市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社会各界充分支持和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是基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高效运行网格化管理体系,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的突出表现。
自去年来,湛江对已摘帽的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回访”检查,开展“逐村观摩、擂台比武”活动。截至目前,湛江市收到的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信访件同比下降近60%。推进党建、综治、服务“三网融合”,建立“一周一结”社情民意网格联络员机制,每周由余名网格员捕捉报送风险“弱信号”,分类定级预警处置隐患。联合海口、茂名等周边地区,聚焦矛盾纠纷的化解,创新边界党建,实现治安联防、风险联控、矛盾联调。
湛江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践中,始终把政治引领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着力做强镇街、做优社区、做实网格,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特写
样本1
霞山区:
“千警入格”架起干群“连心桥”
“阿姨,您觉得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如何?”“您现在身体状况还好吗?生活有存在什么困难吗?”“阿叔,您对我们法院工作是否满意?是否有意见和建议向我们提出?”这是霞山区开展“千警入格”问民情创平安活动的场景。
今年以来,霞山区政法系统主要领导带头下基层、问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采取“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大宣传”活动措施,开展“千警入格”问民情创平安活动。
“大走访”,是以个综治网格为基础,采取由政法各单位挂点街道,班子领导成员包村(社区),单位股、队、室、处、所包网格,政法干警包户的走访工作机制;在“大排查”方面,霞山区重点聚焦社会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政法干警作风等六个方面问题,做到问题一线排查、一线掌控;通过建立“交办”和“销号反馈”工作机制,针对走访排查收集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交办、销号式管理”,实现“大化解”目的;同时,霞山区致力于以“六进四送”为载体,广泛宣传政法系统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提出的便民举措,广泛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禁毒防毒、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扫黑除恶、“春风利剑”专项行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平安建设等知识。
霞山区“千警入格”走近群众身边,走实基层基础,有效架起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开通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搭建解决问题的“新平台”,让干部真正沉下身子,把群众的意见带上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所盼皆有回应。
样本2
坡头区:
“亮灯”行动让民心暖起来
晚上9时许,坡头区官渡镇麻俸村村委会院子里,广东医科大学新校区征地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传来热烈的讨论声。坡头区、官渡镇主要领导、村干部和数名拆迁户正在商讨具体的征拆补偿方案。自去年11月起,坡头区全面开展“亮灯行动”,各镇(街)党委政府在每周二、四晚上为百姓“亮灯”,察民情、办实事、解难题。
坡头区通过明确时间、明确人员、明确场所、明确任务,将“亮灯行动”作为推进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利用每周二、周四晚上开展“亮灯”行动,该区班子领导值守所在单位研究工作、接待来访群众、下沉乡镇(街道)或驻点村(社区)基础一线,深入推进“小场景”建设、创文、乡村振兴、平安建设、扫黑除恶、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工作;深入调查了解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调研和决策。
各镇(街)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在驻点联系群众制度基础上,率领镇(街)其他干部驻守所在辖区或上门服务,主动融入群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全面掌握所驻村(社区)群众的基本情况,关心困难群众,跟踪民生实事落实情况等。
各村(社区)班子值守党群服务中心接待来访群众、进村入户为群众办实事,深入推进基层管理、社区管理措施落实,宣传政策法规,开展平安建设、网格巡查与处置、疫情防控等工作。
该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各窗口单位及各政务服务分厅,每周二开展“亮灯”,延长办公时间至21:00,给群众提供更便捷、便民、高效的服务。
全区开展亮灯行动,是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有效抓手,有利于打通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样本3
麻章法院:
平安夜访点起司法便民“夜行灯”
“申请执行人遇到什么困难?”“被执行人夜间在不在家?”“案件当事人有哪些急难愁盼?”这些问题,麻章法院领导干警们一刻也没忘记。
为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成果,切实打通公正司法的“最后一公里”,让执行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6月7日,麻章法院领导与执行局干警35人,奔赴麻章区各村庄“执行夜访”,为群众点起了司法便民的“夜行灯”。即日起,该院正式推行“执行夜访”工作机制,将每周二晚上作为带案夜访日。
“我明天就到法院和对方和解,尽快解决这个案件。法院的领导那么晚还来走访,我真的很愧疚,麻烦各位领导了!”被执行人孙某说。
当天晚上8时许,麻章法院院长陈赞带领夜访干部趁着夜色敲开了被执行人孙某的家门。当孙某见到夜访干警时一脸惊异,他没想到这个时候法院干警竟会登门“拜访”,而且前来“拜访”的人是法院院长。原来,被执行人孙某因租赁合同纠纷一案,被法院判令应返还2万元给申请执行人。但在执行过程中,经执行干警多次催促仍拒不履行。经夜访干部的耐心释法说理下,被执行人孙某当即表示他还有一笔征地款在村民小组,愿意配合法院扣划该笔款项偿还债务。
在当晚3个小时的夜访中,4件“骨头”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次日,当事人纷纷如约来到法院达成和解协议,执行到位金额达26万元。通过“执行夜访”,麻章法院“零距离”倾听案件当事人呼声,无缝对接解决案件当事人“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案件顺利执结实现案结事了,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推行“执行夜访”工作机制,是麻章法院继去年10月推行“曝光到家”“进村入户查人找物”“失信动漫彩铃”治理执行难又一创新举措,是提高基层防范风险和源头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又一鲜活实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