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庞勋起义,是波澜壮阔的唐末农民战争中一次较大的起义。在统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广大劳动人民饥无食,冻缺衣,四处逃亡。许多地方的农民,纷纷奋起捣毁官府。一场新的阶级大搏斗,一触即发。
从公元八六八年(唐懿宗咸通九年)七月桂州(广西桂林)兵变,至次年九月庞勋壮烈牺牲而失败,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起义由少数戌兵谐变,很快发展为二十万人的士兵和广大农民的联合起义。他们从桂州出发,转战今湖南、安徽、浙江、江苏、河南和山东广大地区,先后攻占徐州、濠州(安徽凤阳)、滁州(安徽滁县)、和州(安徽和县)、宿州(安徽宿县)等十余州和都梁城(江苏盱眙县北)。起义军“斩官吏”,焚驿舍,败官军,打地主,“州县莫能御”,威震东南,给唐王朝以沉重打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唐中央在宦官专权下,朋党倾轧,朝政日益腐朽。地方上,藩镇割据愈演愈烈。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两税法的推行,使人民的赋役负担越发沉重。唐王朝与吐蕃、南诏等的战争连绵不绝。到懿宗时,关东连年水旱,“人人思乱”。而极端佞佛的懿宗,却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成天“游宴无节”,荒淫无比,阶级矛盾极其尖锐。
公元八六二年(咸通三年),唐王朝敕徐、泗募兵二千,分八百人戌守桂州,说好三年代还。六年过去了。戌兵屡次要求代还。徐、泗观察使崔彦曾籍口军帑空虚,发兵费钱,要他们再戍守一年。戍兵对他的一再拖延,以及尹戡等将官的贪猥欺凌,极为愤怒。许佶等九人,于公元八六八年七月,杀都将王仲甫;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首,突入监军院取出兵甲,华变北归。戍兵抵湖南,唐监军诱骗他们解除武装。荆南节度使尽率州兵,点募丁壮,把守江、湘要害之地,妄想一网打尽戍兵。
庞勋等立即准备旗帜兵甲,攻打湘潭、衡山。泛舟东下,从浙西北趋淮南。他们沿途招集逃亡士兵和贫苦农民,壮大了队伍。从泗州北抵徐城时,庞勋向大家愤怒地揭发了唐王朝打算在戍兵到徐州后予以屠杀的阴谋。号召他们与其自投纲罗,不如同心合力,揭竿起义。人们一致欢呼同意。当时,江、淮旱蝗,饥寒交迫的广大贫苦农民,纷纷参加庞勋的队伍,单纯的兵变,遂转化为士兵和农民相结合的起义。
起义军进至符离,崔彦曾在派押牙田厚简假惺惺“慰谕”的同时,遣都虞侯元密伏重兵于任山,并令宿、泗二州出兵助战。起义军攻占宿州。在智歼元密军后,北渡濉水,逾山攻打徐州。崔彦曾在城里强迫百姓守城,残杀起义军亲属,人心丧尽。庞勋在城外,安抚居民,“无所侵扰”,“人争归之”。民众主动帮助起义军攻城,推草车烧毁城门,起义军乘漫天迷雾四面斩关而入。庞勋挥师扩大战果,迅速攻占下邳、涟水、宿迁、临淮、蕲、虹诸县。
并与唐官军在泗州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争夺战,大败敌人于都梁城,占领泗水入淮咽喉,截断了东南漕驿入长安之路。震动朝野。在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唐王朝于公元八六八年底,以康承训、王晏权和戴可师为招讨使,征调诸道兵和沙陀、吐谷浑、达靼、契芯等部兵,从南、北两面向起义军进攻。不久,又命薛琼使淮南、庐、寿、楚等州,“点集乡兵以自固”,利用各地反动地主武装配合作战。
庞勋乘诸道兵才来万人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南攻舒、庐,北击沂、海,大破沭阳、下蔡、乌江、巢县,杀滁州刺史高锡望,和州刺史崔雍望风而降。在歼戴可师军后,庞勋广泛散发讨敌露布,并进围寿州,夺取诸道给朝廷的贡物和商人财货,江淮入长安之路完全断绝。淮南的地主老财,惶恐万状,纷纷携带细软逃亡江左“避难”。唐王朝一面撤掉屡次怯战和丧师的王晏权和令狐绹之职,以马举和曹翔为南、北面招讨使,一面命诸道兵兼程赴援。
公元八六九年(咸通十年)初,在敌人大军压境之际,起义军大将王弘立骄傲轻敌,被康承训打败,牺牲很大。姚周一月之内与官军激战数十次,终因寡不敌众丢掉柳子(安徽宿县西)。在敌人步步紧逼的危急情况下,庞勋率军驰援常被魏博军围困的丰县。该军听说他亲自出马,望风溃逃,“出师数日,摧七万之众”,官军为之“震恐”。正围攻滕县的曹翔,赶紧龟缩兖州。庞勋摧敌城栅,取彼资粮,飞檄徐州,声威大震。但是,在庞勋进攻柳子的康承训时,由于被俘的敌人,向康泄露了他的作战计划,起义军中了埋伏,损失极重。
围困了半年多的敌人重要据点-泗州,也不得不放弃了。官军又分数路相继攻占了招义、钟离、定远、临涣、滕县、丰县、徐城和下邳等地,进围宿州。庞勋接受宿州守将张实提出的破敌建议,率兵西击宋州、亳州,力图扭转不利战局。在此紧要关头,原徐州旧将张玄稔,潜遣心腹与康承训密谋里应外合。并用突然袭击的诡计,杀害了起义军将领张儒等,将宿州拱手献给敌人。这个凶狠的家伙,还进一步向康承训献计道:“今举城归国,四远未知,请诈为城陷,引众趋符离及徐州,“贼”党不疑,可尽擒也!”。康承训用此毒计顺利地拿下了符离。
在暗藏的阶级敌人-崔彦曾故吏路审中偷开城门的内应下,攻陷了起义军大本营徐州。英勇奋战三天三夜的许佶等战死,许多起义军将士宁死不屈。康承训率步骑八万西追庞勋,将起义军包围于蕲县(安徽宿县北)。人饥马乏的起义军,与四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搏斗。庞勋和近万名将士壮烈牺牲,还有不少人投涣水自杀。十月,濠州陷落。庞勋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才被镇压下去。
庞勋起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庞勋等人对唐王朝剿、抚兼施的反革命伎俩缺乏认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在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时,除了主要依靠手中的军队,进行武力镇压外,还玩弄政治欺骗,以瓦解起义队伍。唐统治者也不例外。大量史实说明,在唐朝统治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唐统治者在镇压上百次的农民起义中,一直是这样干的。在唐末农民战争中,它的这种剿、抚兼施的反革命伎俩,使用得更加阴险毒辣。
公元八六九年十月,唐统治者刚刚将庞勋起义镇压下去,就自鸣得意地说什么,去年戍兵华变时,“朝廷便欲诛锄”,同时又“再三招怀,丁宁慰谕,启自新之路,垂宥过之言”不打自招地供认了他们剿、抚兼施的反革命伎俩。然而,庞勋等人对唐统治者的这种阴谋诡计,却经历了由浅入深的曲折认识过程。桂州兵变北归时,唐统治者怕戍兵中途暴动,招来更大麻烦,就一方面派宦官张敬思名曰赦戍兵擅归之罪,护送回徐州,实为控制他们的行动。还多次指使崔彦曾,“慰抚”戍兵,要他们不必忧疑,以麻痹其警惕性。
另一方面,则密令崔彦曾在庞勋等抵徐州后立即屠杀,并派出敕使调兵遣将,配合镇压。庞勋等对唐统治者的险恶居心不很清楚,以为朝廷确实不咎既往了。因此,在崔彦曾的使者相望于道地转达所谓慰抚之意时,庞勋也不断上书申诉,“辞礼甚恭”,还停止了“剽掠”的革命行动。徐城起义时,庞勋等人对唐统治者在戍兵北归途中使用的剿、抚兼施的反革命伎俩有所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不深刻,他们对唐王朝还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语
在起义后的一段时间里,斗争不够坚决有力,它集中地表现在求节钺的问题上,这就是庞勋讲的所谓“遵王侍中故事”。王侍中,指的是王智兴。此人是原武宁军节度付使。公元八二二年(唐穆宗长庆二年)三月,他以节度使崔群疑忌自己为籍口,乘讨王庭凑叛乱之机,赶走崔群,拥兵占领徐州,向朝廷邀求节钺。唐王朝因平定不了王庭凑,不得已赦免了他,更无力进讨王智兴,只好承认既成事实,封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