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濉溪县临涣镇坚持调解群众纠纷30年,在茶馆等处义务理论宣讲26年,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义务讲解24年——他就是千年古镇上的“热心肠”王士宏。
(资料图片)
“听他讲革命故事要掉眼泪”
4月9日,3月份“安徽好人”网上发布活动在濉溪举行,在活动现场,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主任王士宏深情讲述党史故事《信仰的力量》,重温淮海战役那段战火纷飞的光辉岁月。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王士宏说。当年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濉溪县临涣镇,一名支前民工在给前线运物资的途中发现自己的鞋子破了,他赤脚推着独轮车上了前线,物资最终送到了阵地,而他的脚却被冻掉了四个趾头。战士们心疼地把民工冻坏的双脚放到怀中捂热,他们并不知道民工用小推车送来的是给他们过冬的军服和棉鞋。
讲者动情,听者动心。台上的王士宏一把抹掉眼中的热泪。台下的观众随着王士宏低沉而深情的讲述,或热泪盈眶,或低头沉思。台上台下泪光闪烁,都是对那段岁月崇高的敬意。
有人问王士宏,为什么你讲一次哭一次,讲了千万遍泪流千万遍。“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王士宏引用艾青的诗句来解释。
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从年开始,王士宏就在临涣文昌宫、茶馆担任义务讲解员,搜集了淮海战役中的各种感人故事,进行了千余场宣讲,受教育人数达10万余人。
如何将党的理论变成老百姓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大白话?王士宏首先从“形式”上琢磨,结合当地人喜欢在茶馆喝茶说事的习俗,他以茶馆为载体,用理论宣讲、文艺说唱等形式,讲政策、话改革、谋发展,架起了一座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把党的政策化为口头语、家常话,夏秋季讲秸秆禁烧,寒暑假推移风易俗,节假日演传统文化等。
创新形式,内容更要创新。随着理论宣讲的不断改变,王士宏打造不同的版本,虚心向不同层次的人讨教学习,积累自己的宣讲内容。他深入群众中去,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宣讲对象,仔细琢磨领悟,变换主题。
每当王士宏拿起话筒,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宣讲状态”。有人拍微视频,有人制作抖音,有人加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