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颛顼高阳氏之后
[寻宗探源]
1.出自朱襄氏。朱襄氏的后代中,有以朱为姓者。此支朱姓,早期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淮阳一带,至今已传水丁多年。据《姓氏急就篇·颜师古注》记载,舜帝时有大臣名叫朱虎。据考证,朱虎即为朱襄氏的直系后裔。
2.出自曹姓,颛顼后裔,以国名为氏。颛顼的玄孙陆终有六个儿子,第五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安的后裔曹挟受封在邾(今山东邹城一带),建立邾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即邾氏。邾国君主的支庶子孙又去邑旁为朱姓。
3.据《尚书》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朱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尧的儿子丹朱之后。
4.周朝封国宋国的开国君主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宋国灭亡,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郡望堂号]
郡望
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汉高祖时改泗水郡置郡。此支朱姓人的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高祖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朱姓人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故有此堂号。
[宗族特征]
朱姓家族历史上有称帝者21人,称王者无数,政治地位十分显赫,家族兴旺,形成了众多的郡望和堂号,还将堂号写于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各支朱姓人字行辈分排列有序。如广州两岳朱姓人的字行为:“明儒业以训世传家,诚正修斋,徽国清芬贻泽远;仰祖谟之承先启后,名贤忠义,岳山光大肇基弘。”
[名人荟萃]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思想家、哲学家,被后世尊称为朱子或朱文公。他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上均有所贡献,影响极大。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资治通鉴纲目》等。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参加元末起义,建立明朝。在位期间加强集权统治,恢复发展经济,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朱自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曾历任几大名校教授。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繁衍变迁]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淮阳、山东邹城和江苏境内。先秦时,朱姓人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地区。两汉时,朱氏家族的各大望族纷纷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政治动荡,朱姓汉族人大举南迁,并与少数民族融合,使朱氏家族的势力进一步扩大。隋唐五代是朱氏家族发展的低潮期,但仍有族人播迁于今安徽、广东、湖南等地。宋元时,江南朱氏家族复兴,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并使今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的朱姓人得以繁衍。明朝,朱姓成为皇姓,朱氏家族的发展进入顶峰,在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清朝时,朱姓广布全国。
朱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排行第十三位的姓氏,总人口约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2%。
作者:石岩校稿:游金地
本文属于公益用途,意在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