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翰昆
沮漳河入江口
《左传哀公六年》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楚昭王有病祷之,卜者言:“河为崇”;当祭之而解。昭王认为河在北方非楚望祭之地,指出江汉沮漳才是楚国望祭的水道。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明白无误地吿诉我们:荆山沮漳是楚国的发祥地,江汉是楚国后来强大发展的基础,它们都是楚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荆山之阳,沮漳河的两岸,是自有楚至项襄王东迁于陈以前七百年间楚文化诞生的摇篮。
沮水漳水南齐以前各行其道,南齐以后在中游合流为一,但在历史上,其下游时合时分以迄于今。长江中游在湖北省中部与汉水冲积成为一片江汉平原,平原的西北部即是荆山。
在荆山山地的南麓发源着两条河流,就是沮水和漳水,南北朝以前两河下游却各行其道:一南下入江,一折向东北流入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写得很清楚:“《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杨)水,阳(杨)水入沔行六百里。”这点在西晋杜预注《左传》和南朝盛弘之《荆州记》也记述得明白:《荆州记》:昭王十年吴伐楚,通漳水灌纪南城,言漳而不言沮;杜注《左传》,吴师入郢,楚子(昭王)涉濉(沮)济江入于云中,言沮而不言漳。可知原来二水各自成系,未曾相合,舍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则合二为一,可见沮漳二水汇为一水当在《荆州记》写成以后,《水经注》写作之前。因何缘故汇合,目前,尚未发现古籍记录,作于战国末的《山海经》中已相汇合,恐系后人所改。
建国以来季家湖楚城发现后,许多学者前往勘察,发现当阳沮漳二水在汉代鸟扶邑今天的河溶镇两河口一带并为一条河流,在汇合后的一段,两侧俱为一连串自北而南的湖、港、冲、洼之地,因此考虑到《汉书地理志》《荆州记》和《左传》杜注所记,必为当时河流地貌实况。如沮漳河两岸西去数里,自北面胡场白龙村与两河火星村向南,经草埠湖农场一二三分场,有瓦窑冲、土地冲、詹家冲、新场河、郑家塌、青台寺湖、楚家湖、郑家湖、小垸湖、陈家湖、蔡湖子、白鹤埫、王家湖、南湖、袁家湖、高家湖、季家湖、方家洲子、百亩大堰(九口堰)、瓦窑湖等一连串二十个冲、湖、河、埫、堰、塌之地,显为古代沮水河道遗迹。
季家湖楚城遗址。周新仕摄
沮漳河东岸五六里内自北面官垱民丰村民新村以南经河溶镇所属各村和草埠湖农场五分场四分场,有三星寺水库、白鹤垸子、莫家湖、鹰落湖(烟沉湖)、朱家湖、赵家湖、螺蛳港、鼓架冲、田湖子、木闸湖、开源湖、垸子湖等一连串12个水库。湖、港、垸、冲、低洼之地。分明为漳河古代原河道遗迹。这两水中部一段因为接近,又流行于低平原之上,夏季两水泛滥,结果南北朝中期两水改道汇合到一处,成为沮漳河,流行于枝江和江陵界上,后转入江陵折向东南流入长江。
后世为了军事防御或通航、灌溉需要,三国孙吴、五代南平、南宋之世,又曾在江陵柳港几度掘开一口,引一支水循东北阳(杨)水故道分流入汉,明崇祯二年打起刘家堤头,堵死分流口道,从此沮漳河独流入江。新建立后,又在柳港南荆江大堤下建一万城闸,来调节江汉间的洪水,并起自流灌溉下游万顷良田的作用。沮漳两河古道之间在今当阳东南相距有一定里程(10一15公里),西周东周时期在其间自南而北筑起楚城(丹阳)、糜城和麦城,还有昭丘(楚昭王墓),成为楚古都丹阳畿内之地。
古糜城遗址。周新仕摄
漳水在古代入江陵后经菱角湖入阳(杨)水,顺八岭山西麓经杨溴桥(今丁家咀水库),改向东南流,行于太湖农场(古枚回洲,今遗梅槐桥一名)北中南三渠,至江陵城西南秘师桥后分为二支:一支继续东行经荆沙之间的南湖、北湖、(包括文湖、天井渊)椒茨渊(今分为江津湖、张家渊、李家渊和已填平的东西洪家垸五部分)太师渊、巢婆渊(沙棉生活区)刀杷塘(一度名冷冻塘)锅底渊(均于年填平为江律东路段)叶家渊、范家渊、木城渊(已填平在大堤外,为《鄂君启节》中的木关和六朝时的豫章口)入江,此为古代长江在百里洲以下所分北江故道遗留下的痕迹;另一支绕江陵城西北流干纪南城和郢城南入海子湖,会自西北来的龙陂水(今名龙会桥河《水经注》也称之为杨水)赤湖(今庙湖为其余水,又有离湖之称)东经瓦子湖(长湖)入汉。
荆州长湖
这段古杨水又名三湖大港、长谷水、荒谷,为阳(杨)水入沔的下游河段,也是后来和今天引沮漳河水入汉的通道。其南岸库堤下有平行分支水道,是沟通杨水和夏水的杨(阳)夏港,又讹作长沙港(今填平作沙市长港路),明清时称为西荆河,《汉书地理志》所说:“阳水入沔行六百里”,今天实测在公里左右。
现在的沮漳河上游的沮河和漳河,以西面的沮河源流最长,发源于保康县境西南近房县之黑山,《山海经》称作荆山之首的景山,“沮水之所出也”。沮河流经保康南、南漳西南、远安西部和当阳西北,至当阳东南两河口,东会漳河,全长公里。在远安当阳境河而宽阔,除夏季外,水流平缓,河床为红砂和卵石,碧水清澈见底,故又有清溪之称。自南漳峡口经远安洋坪以下可通木船。但在夏季降雨量大,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经常泛滥成灾,淹没城乡,毁掉田禾房屋,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古代称之为濉河,取其夏季“暴戾恣睢”之意,有凶恶残暴之势。
沮河清溪段。魏勇摄
东支漳河源出南漳县西南近保康之蓬莱洞山,《山海经》名曰荆山,《水经注》“荆山在景山东一百余里,新城狋乡界”。流经南漳东南、远安东部与荆门界上,当阳东部与荆门界上,南至当阳两河口与西来之沮河相会,全长公里。上游一段因地势险峻,河床窄狭,流速湍急,冬清夏浊,以“清浊为漳”之意,取名漳河。过去在南漳东巩和当阳观音寺以下可通木船,自年在荆门当阳交界的李家洲,截断漳河修水库,大坝下游水位骤减,观音寺一带为水库淹没,其下至两河口水路运输中断。
漳河水库拦河筑坝工地。
两河汇合后称沮漳河,是湖北省长江中游北岸一条仅次于汉水清江的第三长支流,东南经江陵枝江两县界上,然后转入江陵县西南境,其出口入江之处代有变化,清末在筲箕洼(即东晋至清中叶的马头)以西,民国在沙市万寿塔西,建国后七十年代移到新河口,九十年代准备建荆沙长江公路大桥,又西移至江陵枝江交界处的石套子附近。全长约56—58公里之间,流经江汉平原上舒缓平稳,河床为细沙,木船和机动木船可常年通航,柳港以下还可通小汽船。其下游古杨水改道于关沮口人长湖,年又将沙桥门以东改道北流,至凤凰山与黄甲山之间入海子湖,自万城闸至入湖口全长30.5公里。
漳河水库。周新仕摄
作者简介:朱翰昆,生于民国8年7月(年8月),湖北省荆州市人。读私塾6年,先后毕业于县三小(后改一小)、省八中(后改省江陵中学)、省师范(后改湖北联中建始师范)、省教育学院国文专修科、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国文系。解放后曾在荆州革命干部学校和省中学师资轮训部共学习一年半。曾先后在重庆市私立南京东方中学、四川长寿国立第十二中学、湖北宣恩省立建始初中、沙市私立华中中学、公安县中、南京私立建业中学、江陵县中、私立武德中学江陵一中、湖北省江陵中学、沙市六中、公安合意民办学校、沙市财贸干部学校等充教导主任、班主任,教语文、中外史地、时事政策等课;又曾在农场、畜牧场充医务室医生和农村工厂从事生产劳动多年。年2月在沙市民政局退休。
年秋开始在报刊发表文艺作品和史地论述文章达百余篇。年起开始编写《先秦史纲》、《通史表解》、《安康志略》(记述甘青川三省交界地方当时称为“河曲藏区”或安木多与喀木“康”的山川民族土司实力状况)、《下南洋太平洋群岛志》(即《傲来国记事》一文详细的地理、历史,并附大小地图30余幅)、《辞赋通论》(从楚辞、古赋、汉赋、骈赋至唐宋文赋的演进和规律及各自特色)、《开发南洋华侨英雄略》(简略地记于《郑和下西洋史话》—书后)等六书,惜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散失殆尽,未能出版。晚年参加地方志编写工作,从年起开始在全国(除西藏外)各地大中城市和名胜古迹风景区漫游,并作一些走马观花的调查。退休以后将近十多年写作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选编为《郑和下西洋史话(辑录)》、《荆楚研究杂记》、《荆沙散记》三书出版发行。
作者/来源:华凯文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