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叔献(~),字景仁,抚州宜黄(今江西省宜黄县)人,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神宗年间曾任秘书丞、都水监丞等职。
熙宁二年(),《农田利害条约》颁布不久,叔献即向神宗上书,指出:“汴岸沃壤千里,而夹河公私废田,略计二万余顷,多用牧马。计马而牧,不过用地之半,则是万有余顷常为不耕之地。观其地势,利于行水。欲于汴河两岸置斗门,泄其余水,分为支渠,及引京、索河并三十六陂,以灌溉田。”朝廷立即批准了这个意见,派叔献和著作佐郎杨汲共同主持其事。熙宁三年,又以叔献、杨汲“并权都水监丞,提举沿汴淤田”。经二三年的放淤,取得明显成效。熙宁五年()二月,叔献在一次上奏中称:汴水淤出的官田,“赤淤地每亩价三贯至二贯五,花淤地二贯五至二贯”,有七十余户要求“依定价承买”。六年夏,叔献引汴水淤开封府界闲田,曾将汴水引干,公私船只无法通行而遭致反对,神宗不仅未予治罪,反赏赐叔献淤田十顷,奖其“淤田之劳”。
在引汴放淤过程中,一次汴水暴涨,濉阳县(今河南商丘县)“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叔献知悉后,即于濉阳以西几十里的古城处挖开汴堤,使水注入古城中,“下流遂涸,急使人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这种因地制宜、临时分洪的办法,解决了濉阳城淹没的危机,表现了叔献的治水智慧。
此外,叔献还于熙宁六年提出开白沟以代汴渠;八年主持了引汴入蔡及疏浚汴河河道工程。前二者虽未成功,疏浚汴河却取得显著效果,“自南京(今河南商丘南)至泗州,概深三尺至五尺”,便利了汴河航运。
(封面、内文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