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博物馆藏有《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图碑一方。该碑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年)八月刻绘立石,由时任河南巡抚胡宝瑔组织。图碑为阴文刻绘,纵88厘米,横厘米。左半部分为河南巡抚胡宝瑔撰写的碑文,叙述镌刻此碑的缘由和目的;右半部分为河南四府治河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清乾隆年间河南东部地区的河患治理情形。该碑原立于商丘永城县西关三里道口村东头的山西会馆院内,后移至县城机关,因涉及河南水利经协商移至商丘水利局,考虑其文物价值最终入藏商丘博物馆。

《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内容

图碑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南到新蔡汝河、溱河一带,北到黄河,东到河南省和山东省交界的永城一带,西至郑州密县以西,地理范围包括河南省开封、归德(今商丘)、陈州(今淮阳)、汝宁(今驻马店)等四府所属各个州县。图上的黄河用三曲线表示,其他河流用双线描绘,河流堤坝用单粗线表现,山脉用形象化符号表示,府、州、县城用文字注记在相应的地理位置。图中详细绘注商丘蒙泽县以下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巴沟河等四干河和商丘、遂平、上蔡、新蔡等地六七十条支河与河沟的河道走向,堪称乾隆年间河南豫东四府的河道水情全图。

编辑搜图

▲清乾隆《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开封府段黄河与贾鲁河局部(河南商丘博物馆藏)

《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附有大量文字注记,详细标注各条河沟的源头、流向、方位及流注信息,标明图上诸河、沟、渠的长、宽、深度及各段河渠治理工程总量。该图反映了清乾隆二十二年(年)河南省开封、归德、陈州、汝宁四府境内河道通流、淤塞、泛滥、水灾的情形,描述了为治理境内诸河水患所实施的水利工程。该图虽各处比例尺不尽相同,但河流、城市的相对位置准确,内容详尽,数字明确,显然是经过测量计算的。《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编绘者

胡宝瑔(—年),清康熙至乾隆朝人,字泰舒,安徽歙县方塘人,雍正元年(年)举人。胡宝瑔一贯留心河渠水利,多次上疏言及水利修治和水灾防治事宜,得到朝廷采纳。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年)间与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年)间,胡宝瑔两度出任河南巡抚,其间曾采用疏浚河道、开挖引河、修堤筑坝三位一体的办法,疏浚河南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巴沟河,并督令州县整理沟渠,修堤建坝,每年春融或农闲,随时加浚宽深,变水患为水利,功劳卓著,与清代朱之锡、靳辅、张鹏翮、嵇曾筠、雅尔图等并称治河名臣,乾隆皇帝曾御制《中州治河碑》对其进行褒奖。

裘曰修(—年),清雍正至乾隆朝人,字叔度,一字漫士,江西南昌新建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礼、刑、工部尚书,曾奉乾隆帝之命作为朝官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巡抚等疆臣一道巡视勘察黄河沿线,谋划疏浚治理之策,堵塞决口,开挑引河,修筑河工,起到了沟通中央与地方并协调地方官方的重要作用,对乾隆朝三省河患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成为治河名臣。裘曰修还曾担任《四库全书》馆总裁,是纪昀(纪晓岚)的授业老师,著有《裘文达公文集》六卷,其中《治河论》为其治河得意之作。裘曰修在《治河论》中提出“束水攻沙”“欲要治水,必先治人”等治河理念,强调“河非可以治也,亦顺其自然而导之”,认为河流走势乃自然规律,不可更改,只能遵循规律、因势利导。

乾隆朝河南河患与《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刻绘

乾隆前中期,黄河、淮河、运河多次泛滥,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受灾严重,乾隆皇帝效法祖父康熙,把河患治理作为施政重点。

《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详细描绘了清乾隆中期豫东平原的河流水势情形。豫东平原地处黄淮之间,地势平坦低洼。乾隆年间,开封、归德、陈州、汝宁四府所辖41州县因旧有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塞,水流不畅。每到夏秋雨水稍多,便泛滥成灾。乾隆四年至十六年(—年)的十二年间,豫东地区有八年遭水灾。因此,解决豫东水患问题,成为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及州县官员的施政重点。乾隆十六年至十七年(—年)间,朝廷出资以“以工代赈”方式疏浚了商丘的古宋河、丰乐河,夏邑的响河,永城的巴沟河等河道,又以民间集资方式疏浚了多条河道,官府还制定了维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豫东地区的水灾。

编辑搜图

▲清乾隆《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拓片(河南商丘博物馆藏)

然而,由于此次治水未能上下游同时疏浚,水道出路问题没解决,豫东水患仍然未除。乾隆二十二年(年)夏秋间,河南中部、东部和东南部,阴雨连绵,致使豫东地区又遭遇严重水灾,河南巡抚奏请乾隆皇帝全面修治豫东水利。乾隆二十二年(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回京后,深感黄河下游地区河患严峻,便委派吏部侍郎裘曰修协同地方官员办理疏浚河道事宜,又于当年六月将谙习河工、有治水经验的能臣胡宝瑔由江西巡抚调任河南巡抚,主持河南治河救灾大局,以彻底解决河南水患。

胡宝瑔与裘曰修经过实地勘察与走访,弄清了开封、许昌、归德、陈州、汝宁一带积水主要由向东、向东南入皖水道受阻、泄水不畅、水无归路所致。所谓“自荣泽之下,北阻大堤,南则连山横亘,诸水所经惟以正东及东南两面为去路。正东则上江(安徽)宿州之睢河,向因砂礓滩、徐溪口等处梗塞,致水无出路,此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四邑频年被水之由也。”于是,裘曰修、胡宝瑔与安徽巡抚协商,联名奏请对安徽境内的濉河、砂礓滩及亳、颍一带河道进行开挖疏浚。胡、裘二人并对豫东地区河道治理提出新的治理方案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准。

治理工程于乾隆二十二年(年)八月开工,两三月间便悉数完工,共开挖引河67道,包括干河4道,支河53道,直沟10道,计余里。乾隆二十三年(年)九月,胡宝瑔奏报豫东河道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此情形,图碑左侧的碑文也有更加详尽的说明。裘曰修、胡宝瑔从乾隆二十二年(年)六月受命治河之初,乾隆皇帝就曾命其实地勘测、相度形势后“绘图以上”,该图是两人上呈给朝廷的工程勘测规划图。工程完工后,胡宝瑔从当地百姓之请,勒石记功,一则彰显乾隆皇帝治河救民的恩德,并铭刻自己治理河南河患的政绩;二则将工程中形成的规章制度、治理方略以碑刻的形式保存下来,作为后人修治维护河道的成例,以求垂范后世、传之久远。

《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刻绘机制与历史价值

《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所镌刻的治河图在内容上与胡宝瑔在勘测后上呈给乾隆皇帝的工程规划图有继承关系。据此可以进一步明确清代河工水利图的测绘和呈报机制:先是由主持河工水利的官员协同水利专家实地勘测,绘制出工程规划和预算图,以绢本或纸本图的形式连同奏折一同奏呈朝廷批复后,依据规划图实施工程。工程完工后,主持工程的官员往往会在工程所在地勒石记功,刻绘治理工程图,彰显自己的政绩。因此,石刻图往往是根据之前的彩绘纸本图或绢本图刻绘的,也就是说,同样内容的地图往往有几种形式和载体不同的副本。这与明代石刻河工水利图如《河防一览图》等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乾隆二十六年(年),黄河再决河南杨桥,乾隆帝再次任命裘曰修赴河南勘灾赈灾,协同胡宝瑔商讨疏泄之策。裘曰修奏请广设粥厂,以便救济灾民,适当提高河工物料工时价格,以加速缩短堵口工期。乾隆帝又派遣大学士刘统勋、兆惠督等协同堵塞黄河决口。在朝臣与疆臣即河南巡抚胡宝瑔多方努力下,黄河决口顺利堵塞。为了记录乾隆年间河南河患治理过程,胡宝瑔奏请乾隆帝立碑纪念。乾隆帝最终同意胡宝瑔建碑之请,“允绅民情,于永城建万岁亭,并御制文志之”。

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中州治河碑》阐明了黄河河患原由及治理经过:“豫居天下中,黄河界其北,淮渎经其南,平原高壤,无大陆广川为之泻,故尤为难治。今自荥泽以下,导汴、涡、沙、汝诸水以流其恶。其支分派别,或堤以束之,或渊以潴之;或引之使分,或汇之使合;曲之使有容,直之使径达。为水门以蓄泄之,为涵洞以吐纳之”,褒奖守土之臣胡宝瑔与襄事之臣裘曰修“不惜工,不爱帑,不劳民,水用泻,土计方,上源下流,以次就治”。乾隆御制《中州治河碑》由河南巡抚胡宝瑔刻立于永城县西关三里道口,与早几年刻立的《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一道成为乾隆年间河南河患治理的历史见证。

编辑搜图

▲乾隆皇帝画像

《开归陈汝四郡治河图》是详尽地测量和描绘一个地方区域的水利工程图,在18世纪中叶的水利撰著和水利图中是相当罕见的。该图碑详细描绘了清乾隆年间豫东开封、归德、陈州、汝宁四府境内的河流治理工程,河道通流、淤塞、泛滥、水灾等情形,为治理境内诸河水患、实施水利工程提供了明确依据,是了解地方性和区域性水利工程及其运作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和水利文化遗产价值。

文图/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席会东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官微,宣传解读测绘地理信息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报道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重大新闻事件,挖掘行业内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典型人物,汇聚地理信息新闻资源,活跃全行业测绘工作者的文化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