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必然选择。如何到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必经之路。日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出台。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年的50.97%提高到年的58.3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年的27.6%提高到年的37.24%。

接下来,安徽将不断优化全省城镇体系,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高效能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力争至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

城镇体系: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合肥都市圈

合肥有着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因此在优化全省城镇体系过程中,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合肥都市圈。

其中,将提升合肥省会城市能级,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多向合滁宁大通道建设,支持合肥、芜湖分别与南京共建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强化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深化与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互动互助。

在优化都市圈空间格局方面,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加快推动合淮、合六同城化发展。通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缩短城市时空距离,构筑1小时紧密通勤圈层,打造“轨道上的合肥都市圈”。

按照规划,我省将促进合肥芜湖联动发展,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区建设为重要机遇,全面提升对内和对外开放水平,发挥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在科技创新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促进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依托合福、商合杭高铁和芜合高速等交通设施,以及谋划的G60高速磁悬浮通道试验工程,优化合肥——芜湖沿线城镇空间布局。

在推进皖北城镇群建设方面,我省将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加强皖北市域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定位等方面的统筹互动,谋划建设一批集成性、跨区域“项目包”,高水平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皖江城市带将建设皖江智造走廊。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引领全省转型发展的支撑带,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培育上不断突破,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皖江智造走廊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集聚带。

城市能级:大城市周边培育一批“卫星城”

按照规划,未来,我省支持合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支持合肥打造“五大名城”,增强合肥创新标识度,加快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城市创新资源“密度”和“浓度”。

特别是优化城市开发空间,对标国家级新区建设合肥滨湖新区,高标准建设东部新中心、运河新城。推动合肥综合实力较大幅度前移,全面提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功能,加快建成国际化新兴特大城市。

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高位推进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及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积极构建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同时,安徽还将建设一批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比如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现代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支持蚌埠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打造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试验区;支持安庆建设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区域重点城市,支持黄山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等。

此外,安徽还将提升县城产业和人口聚集水平,实施现代化中小城市分类培育工程。支持肥西、肥东、长丰、怀远、凤阳、寿县、凤台、濉溪、来安、全椒、怀宁、当涂、和县、阜南、休宁15地,成为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

开放合作:16市与长三角城市“结对子”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安徽将共同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健全省级层面重大合作事项协调机制,深度参与长三角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动各设区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共建合作,支持有关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高水平推动各市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城区对口合作。

安徽将实施长三角城市对口合作计划。其中,市级合作包括:合肥、黄山与浙江杭州、上海杨浦,淮北与江苏徐州,宿州与江苏徐州、浙江杭州,亳州与上海奉贤,蚌埠与江苏苏州、浙江宁波,阜阳与上海徐汇、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淮南与上海闵行,滁州、芜湖与江苏南京,六安与上海松江,池州与上海长宁,铜陵与江苏常州,马鞍山与江苏南京、上海长宁、上海普陀。

城区合作方面,包括合肥包河区与杭州余杭区,合肥蜀山区、庐阳区与上海市黄浦区,淮北相山区与浙江长兴县、上海莘庄工业区,淮北濉溪县与上海闵行区浦江镇等等。

此外,我省还将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促进交通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对接。

开放发展离不开综合交通网络的支撑,为此,我省将加快构建“安徽出行交通圈”,推动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城市品质:支持合肥等城市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

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空间,更好满足市民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和安全需要?

按照规划,安徽将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方面,鼓励运用各类大数据分析人口集聚和结构特征,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并优化空间布局。

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上,适度超前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微循环方式,构建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到年,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面积率达到18%。

通过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公共建筑配建、新建立体停车场等方式,增加公共停车泊位,“十四五”期间,全省设区市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20万个。

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突出以城市片区为单元系统化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完善城市住房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采取差异化精准调控措施,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支持合肥等人口增加较快城市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

同时,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长租房政策,发展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

城市治理:合理控制老城开放强度

高品质的城市需要高效能的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的治理方式。按照规划,安徽将等高对接沪苏浙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安徽将加强城市空间开发保护的底线管控,统筹划定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防止“摊大饼”式扩张。

合理控制老城开发强度,增加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慢行系统等公共空间。推动新城新区工业、商务、文教、生活、行政及交通等功能科学衔接与混合嵌套,实现职住平衡。建立地下空间开发体制机制,推行分层开发和立体开发模式。合理提高路网密度,鼓励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推动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土地综合开发。

安徽还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城乡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

同时,科学谋划并稳妥推进县改区、县改市等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优化市辖区空间,推进新区、开发区等功能区纳入或有序转为城市行政区。支持县城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基础较好或承担特殊功能的县改市或区。探索推动镇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

编辑张大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680.html